■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
驱动轴、电池壳、音响来自河北;玻璃升降器、空气滤清器来自北京;车灯、座椅、变速箱来自天津,三地共造“一辆车”已成现实,2024年京津冀地区汽车产量达285万辆,实现产值超8400亿元,成为京津冀制造业“首位产业”。
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崛起,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
四川建安工业建立长安汽研院分中心;成都毓恬冠佳(301173)深度参与长安CS75等系列车型的配套;赛力斯(601127)与成都莲洲科技合作研究模型制作材料……集聚60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实现全覆盖,川渝两地共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强化产业协作、共建产业生态,一场场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展开的“协同之旅”,正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将“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概括为四个鲜明特点:功能定位更清晰、优势互补更有效、联动共治更紧密、活力更充沛。通过破立并举,推动各地区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发展形成一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高地。
“双向奔赴”不断提速
每年七八月都是甘肃的旅游旺季,胡海潮作为天津一家文旅企业的负责人深入考察了甘肃的文旅资源。“这半个月走访下来,我发现甘肃丰富而独特的文旅资源能够为京津客户提供更多差异化的研学、康养选择,计划在甘南、平凉等地投建研学教育基地、康养度假基地。”
天津与甘肃,虽相隔千里,却同频共振。“十四五”以来,天津累计向甘肃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超80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500余个,帮助引进企业700余家,推动津陇东西部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京蒙协作在草原造“光伏海洋”;沪滇合作共建“16+16”重点产业园区;浙川共促“东技西进、西才东输”……东部地区技术经验领先,西部地区资源要素富集,以产业为纽带拉紧东西部合作,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的跨越式发展。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历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席强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区域协调机制的不断健全,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取得显著成就。
在四大板块层面,通过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与人才交流等方式,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深入推进,大力促进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提档升级,涌现了闽宁、浙川、京蒙、粤桂、苏陕等各具特色的协作模式,促进东部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进而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在城市群与都市圈层面,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单元不断精细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第一梯队,在构建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共建产业集群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规模经济效应显现,高端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开拓了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的新路径。
在产业园区层面,产业园区不仅是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区域间进行产业疏解与承接和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空间载体。共建产业园区在促进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浙川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加速产业集聚等方式,打造了一批综合效益好、产业集聚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园区。
席强敏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加速演进和应用,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已成为“十四五”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动力,加速推进了区际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与分工合作。以京津冀为例,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是2020年的2.4倍,促进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转化和产业化,京津冀三地培育形成了集成电路、安全应急装备等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向更高水平迈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共赢。
席强敏坦言,“十五五”时期,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多方面难题和挑战,既存在部分地区间产业同质化竞争等结构性问题,也有产业要素在跨区域流动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也面临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地缘政治风险对区域间产业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席强敏建议,“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以高水平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共同富裕,以数字经济赋能区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以跨区域共建园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以协调机制的完善保障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共同支撑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以高水平东西部产业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共同富裕。“十五五”时期,应积极构建梯次有序的结对清单,持续优化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空间格局,确保“最落后的地区由最发达的地区支援”;升级协作产业的业态层级,谋划一批高级优质的产业园区标杆项目,持续加强特色农业、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间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巩固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估制度,探索构建“胡萝卜+大棒”的激励-惩罚机制。
以数字经济赋能区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的政策支撑体系应旨在破除制约产业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产业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产业政策应从重视成本优势转向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借助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好数字技术支撑、载体建设、机制保障和人才体系完善,继续引导和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
以跨区域共建园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推动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与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开展合作共建、国家级经开区对口援疆援藏援助边(跨)境合作区建设,强化开发区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功能。共建园区双方应当充分考虑地区间发展差距、资源禀赋、产业互补性和地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精准匹配的理念,构建合作关系。科学谋定园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优势引领,推动形成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提高产业分工合作的精准性、互补性和有效性。
以协调机制的完善保障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地方政府间应构建高效的对话与合作长效机制股票配资相关网址,积极对接产业转移与协作需求,保障跨地区分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加快推动要素整合共享和产业共商共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区域合作关系。“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在投资、产值、税收、污染物排放等核心指标上合理分配,通过绑定利益链条形成稳定的产业共同体,激发政府合理推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
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